荧惑晶华赤,醍醐气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杏俗难为对,桃顽讵可伦。肉嫌卢橘厚,皮笑荔枝皴。琼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匀。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韵》中写下的句子,其中“荧惑晶华赤”是写樱桃的红润。荧惑,即今天所说的火星。

火星与地球一样,都在太阳系生命宜居带上,从理论上说,金星、火星、地球都可能孕育出生命。但41亿年前,一颗小行星正撞上火星,将其外壳直接撞碎,内核中氧化铁等喷发到表面,使它变成红色。

撞击后,火星内核变冷,磁场随之消失,以致难以吸附大气层。火星上原本丰富的水源渐消失,目前主要以冰的形式,保存在两极。看过美国大片《火星救援》的人知道,火星上常年沙尘暴,一刮就是几个月,已不太可能存在生命。火星风速可达米/秒,远超地球上最大风速60米/秒,但气压不足地球的1%,不可能出现《火星救援》中,火箭被大风吹倒的情况。

因颜色赤红,古代东西方对火星均不抱好感。西方人称它是战神,主杀戮,东方人则将它视为“灾星”。然而,自伽利略后,西方人对火星的兴趣与日俱增,东方人对它的兴趣反而降低了。其中幽微,值得钩沉。

元代张渥《九歌图》中的东皇太一

古人崇拜另一颗“火星”

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有两颗“火星”,一是今天的火星,另一是“大火星”,后者更受重视。

大火星是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即心宿二,它亮度高,运行规律,可用来确定季节。比如《诗经》中“七月流火”,就是说此时大火星开始从西方落下,表示夏去秋来,气候变冷。

古人依据大火星的方位来确定行动时间:大火星在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即夏历九月,人们开始修路;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即夏历三月,王室会打开冷库,将藏冰分给贵族,即“火出而毕赋”。

商代时,设有专门的火正官,负责祭祀大火星,并建火星台,观测其变化,由此形成了寒食的民俗——当大火星消失时,全民禁火,以确保当年好收成。周代时,王室会派官员到民间,摇着木铎,通知禁火,即“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季春出火,民咸从之”。

直到“三月出火”,即大火星又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百姓才可以生火做饭。该习俗后与晋国大贤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的传说结合,但介子推只是方国的士人,在当时属平民阶层,不在贵族之列,且他不可能在出生前便影响周朝礼制。

在屈原的《九歌》中,有《东皇太一》,是写给东皇太一的祭祀诗,有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大火星,因楚国的祖先祝融氏曾任火正,颛顼氏“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所以楚人有大火星崇拜。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中的荧惑,传明代仇英绘

长得丑只好背污名

与大火星受宠不同,真正的火星不入古人法眼。

火星离地球更近,易被观察到,但从地球看,火星的运转实在奇怪。它公转周期是天,相当于地球的一年多,两星时远时近,平均天相会一次(有时是天,有时是天)。

火星的公转轨道与地球不一样,地球更接近圆形,火星则相对椭圆。所以地球人看到的火星,天与太阳同方向运行,72天逆行,然后又是天顺行。在逆行过程中,会出现“荧惑守心”“火星冲日”等现象。

古人原本对颜色可怕、忽远忽近的火星就没什么好感,见它“突然”出现在天空的其他领域,自然心生恐惧。称它为“其行无常,司无道之国”,《史记》中说:“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

其中“荧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心宿中,尤其让古人不爽,被认为是“大人去政,主去其宫”的恶兆。这种情况大概每80年发生一次,此外,每40年会出现一次类似“荧惑守心”的现象,恰好契合了古代农耕社会超大饥荒的发生概率。

传统农耕生产效率低,饥荒年年有,每10多年会发生一次大饥荒(清中期以后,因人口增长过快,每七八年便会发生一次),超大饥荒的频度则为每40至50年一次。造成超大饥荒的原因很多,如火灾、水灾、地质灾害、瘟疫、战争等,很难归因,把脏水泼在火星的头上,简单方便,且没人喊冤。

所以,古人直称火星为荧惑星。

汉代童谣被列入官修志书

汉代是栽赃火星的鼎盛期,汉人创造性地将“儿童传谣”与“荧惑害人”两个传统合为一体。

“儿童传谣”始于西周末年的“檿(音如眼)弧箕服,实亡周国”,本是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即桑木做的弓、箕草做的箭袋,周宣王听到后,派人立刻去捕杀一对售卖弓箭的夫妇,夫妇出逃途中,遇周天子宫中小妾所生一女婴,便收留了她。夫妇二人逃到了褒地,女婴长大后,褒地因得罪了周,献此女于周,即褒姒。入宫后,褒姒深得周幽王宠爱。在她建议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伐周,诸侯不肯救,西周遂亡。

躲来躲去,周还是亡了,所以《国语》说:“天之命此久矣,其又何可为乎?”

先秦童谣毫无儿童特征,不仅话题都是成人的,用词、押韵也无童趣,这些政治预言可能是《周易》爻辞的延伸。在《左传》中,记录了许多童谣,比如:

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预言在丙日(每月3日、13日、23日这三天)时,虢国将被晋国所灭。这可能是流落民间的方士利用占卜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其辞鄙俗,被视为儿语。很少被高层采纳,却又经常言中,遂有“谶语”意味,即事后应验的话。

据学者张梦倩、杜成宪在《“荧惑说”与“童子之精”》中钩沉,自《汉书》始,童谣开始被列入官修志书之“五行志”,周作人甚至称这是童谣的“五行志派”。

汉代谣谚为何这么多

汉代谣谚大兴。据学者王轶统计,两汉存今谣谚多达余首,其中谶谣49首,政治评判类83首,远多于实用的农家谣谚13首。

一方面,汉代较迷信,谶纬术成主流。

汉高祖刘邦说:“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当时长安官设的神职即有梁巫、晋巫、秦巫、荆巫、九天巫等职业分工,即:“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

汉武帝曾说:“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到王莽时,更是“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鸟兽三千余种”。

另一方面,儒生为得到重用,顺应“汉兴推阴阳言灾异者”,苦学谶纬术。

为将谶纬与儒家观念结合起来,汉代儒生特别重谣谚,保存至今的汉代谣谚中,90%出自《史记》《汉书》等正史,都是儒生所留。在西汉,有“风俗循行制度”,即考察地方谣谚,作为监察吏治、考核地方的重要依据。

《汉官典职仪》中提出,考察地方官依靠“六条问事”,其中第三条即是否出现“山崩石裂,妖祥讹言”,东汉时,光武帝、明帝也曾“以谣言为单词,转易守长”,甚至增设了“举谣言”的新官考核机制。

受二者影响,汉代谣谚特别多。

宋摹本《梁令瓒星宿图卷》

多数“荧惑守心”是误记

汉代谣谚的社会影响大,且汉代天文学也偏迷信,官设太史待招,“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人”,干正事的还没算命的多。

最早将童谣与火星结合起来的,是思想家王充,他说:“天地之气为妖者,太阳之气也。妖与毒同,气中伤人者谓之毒,气变化者谓之妖。世谓童谣,荧惑使之,彼言有所见也。荧惑火星,火有毒荧,故当荧惑守宿,国有祸败。火气恍惚,故妖象存亡。”

王充与班彪(班固的父亲)是太学的同学,因钦佩后者的学问,自认为弟子。班固年幼时,王充曾称赞说“此儿必记汉事”。可见,班固开“五行志派”,多记谣谚,绝非一时兴起。

到魏晋时,童谣与火星的关系被写入正史。据《晋书·五行志》:“孙休永安三年(年),将守质子群聚嬉戏,有异小儿忽来言曰:‘三公锄,司马如。’又曰:‘我非人,荧惑星也。’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

4年后,蜀国灭亡,6年后,魏国被司马氏篡夺,21年后吴国灭亡。跨度如此之大,恐怕很难视为“应验”。

学者黄一农先生曾就正史中记载的“荧惑守心”进行研究,发现共出现23次,其中17次竟“不曾发生”。而西汉后实际发生40次,大多数未见记载。学者刘次沅、吴立旻则从正史中找出25条相关记录,其中只有10条准确,其余多有误记、错记成分。

学术精细化迷信露马脚

黄一农先生认为,古代占星有为权力斗争而捏造的成分,刘次沅、吴立旻则认为,传统儒生缺乏科学训练,难免错讹。但还有一种可能:记录模糊,才能勉强与现实匹配,带来心理安定。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出现荧惑守心,这是一次错误的记录,汉成帝却让宰相翟方进替皇帝自杀,翟装傻,反复拖延,汉成帝气坏了,派尚书令去翟家,追究“政事不治,灾异并臻,百姓穷困”之责,还赐给他酒十石、牛一头,让他“审处焉”。翟方进没辙,只好自杀。可他死后不久,汉成帝也“崩于未央宫”,还是没躲过去。

唐代时,官员按星空分布设置,火星长期停在哪,相应官员就要辞职。

学术可以精细化,迷信一精细,便露出马脚。在唐代,长孙无忌、萧瑀等名臣均因火星问题而辞职,都被唐太宗驳回。

明崇祯十一年(年)四月,“荧惑守尾”多天才退,吓得崇祯要“素服减膳,其诸臣各引罪修省”,杨嗣昌则上书批评说:“臣闻月食五星古来变异史不绝书,然亦观其实政事,相感灾详之应,不一其致。”

可见,随着记录增多,人们会逐渐从蒙昧走向理性。但在封建时代,平民不许私观天象,违者处死。相比之下,随着望远镜发明,西方人对火星的兴趣越来越浓,上世纪初到50年代,近半数西方人相信有火星人。

科学是无尽的前沿,只有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正是跨越历史羁縻的重要一步。

(原标题:古代谣谚里火星为什么被误解?)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L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文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yz/1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