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落地列城的一瞬间,还是没敢相信,我这么快就到达一个没有做好功课,却神秘得让我无比兴奋的地域——拉达克!这是一个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域,它覆盖在印控区的克什米尔大地区内,是不少人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它被喜玛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环绕,与邻近的斯瓦特、乌仗那、迦湿弥罗原本都属于贵霜帝国的故地。

拉达克(Ladakh)以列城(Leh)为中心,在文化方面很像西藏。海拔米的首府列城是拉达克最低的地方。每年的11月到4月就交通断绝,一般没有游客。飞机的窗外已是群山绵延,远处的南枷峰也清晰可见。来机场接我们的是一对澳大利亚学者,很高兴在这高原之地相识相知,在未来二周的时光里,我们将共赏美景。从机场去住所一路地貌如藏区,公路修的极好,一路都可见兵营,周围熟悉的高原景色。列城山头上耸立的宫殿遗址,据说是布达拉宫建造时的模仿对象。列城不大,有条主要的旅游者街道,不过小巷徒步穿越也是很有趣的。这个地方似乎与世隔绝,在文化上是一个封闭的世外桃园。先民们早在贵霜时代就开始信奉佛教,7世纪以后是象雄古国属地。留下的佛教石刻遗迹可追溯到8世纪以前。9世纪末,兴本灭佛的末代赞普朗达玛死后,吐蕃大地混战百年。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割据纷争中失利,逃到青藏高原的最西端,在象雄古国故地建立了独立王朝,并控制了拉达克地区。晚年的吉德尼玛衮将王国分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日巴衮分得拉达克,在年左右,以列城为中心建立了拉达克王国。以往模糊不清的历史自此有了明确的王统记载。此后,拉达克地区藏传佛教成了主流的信仰体系。

拉达克王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拉钦那录开始到16世纪为拉钦王朝时期,16世纪以后为南迦王朝时期。

拉达克初始建国的早期阶段,阿里地区以古格为首的三个小王国是国家联盟的形态,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拉达克,抵御北部穆斯林侵袭的军事行动都是由古格王国出兵的。拉达克和普兰只能附属和听命于强势地位的古格王国。古格王国发起了派僧留学、广译佛经、迎请阿底峡、上路宏法、火龙年大法会等一系列重大的弘法创举。古格的军事力量、政治势力和宗教核心地位都实质性地控制了拉达克。两国的寺院建筑与雕塑绘画艺术都是同步发展的。充满传奇的大译师仁青桑布的足迹遍布古格和拉达克,保存到今天的11世纪的寺院基本都是由大译师亲自主持兴建的。古格王朝与拉达克前期的拉钦王朝在文化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13世纪以后,西藏各部归入蒙元版图,政治上古格和拉达克都在元朝的统治之内。与此同时,被改信了伊斯兰教的周边邻国包围的拉达克,在随后的两个世纪当中,不断受到穆斯林邻国的劫掠和侵扰。

到16世纪,王室内部发生王座迁移的剧烈争斗。此后拉达克进入南迦王朝时期,国力逐步开始强大,同时与古格王国也摩擦不断反目成仇。-年扎西南迦时期广建寺院,教派繁荣,军事强大,拉达克王国达到极盛。年森格南迦统治时期,古格内部由于天主教传播产生的宗教矛盾日益激化,拉达克作为古格佛教势力的外援趁机介入纷争,发兵入侵古格,剿灭了皈依天主教的古格王室集团,使得衰落的古格王国劫数已尽战败灭国。源自吐蕃王系的王族统治在拉达克一直没有中断,世袭国王一直传到年印度北部的查漠人征服才结束。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年印巴分治,印度继承了英国人的管辖权。名义上依然存在的虚设王室一直保留到20世纪。与强敌为邻的特殊地缘,导致了从立国算起的年间,先后与古格、突厥人、莫卧尔时代的印度人、查漠人的多次战争,今天的拉达克依然地处印巴纷争的军事前沿,但是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传统却没有因为战乱遭到太大的破坏,温和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和平共处的小环境,使得古代遗迹都被活化石一般良好地保留着,藏传佛教寺院的绘画遗存也比古格更为完整。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克什米尔风格绘画的主体不在中国境内,而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

(历史介绍结束,感谢网络上收集资料的朋友!)

由于拉达克地区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有机会保持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平和、尊严,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且多种信仰和睦共处。太阳下,在小街道瞎晃是件很惬意的事儿,不经意,来到了一处佛学院,不断有外地过来的喇嘛与觉姆,大家都在忙着准备着。建筑正前方有一排台阶,希拉坐着一些当地百姓,或许时辰尚早,人还不多。于是我们也过去坐在台阶上,面朝佛堂大门,静待这里将举行的为世界祈祷和平的法会,我觉得我们太幸运了。小巷子穿行,看到了一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这是此处的另一个信仰之地,我也会看到有一些包裹头巾的穆斯林城民坐在太阳下,惬意的享受阳光。一个做金属首饰的老者,原来他就是在寺庙坐在我旁边的那位信徒。真实朴实的店铺,纯手工的打造,简单朴素粗线条,似乎一切都如此和谐,除了他伸出的手!

一、阿基寺三层大殿壁画

阿基寺是整个拉达克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早期寺院。大译师仁钦桑布在阿里三围(普兰、古格与拉达克)广建寺院。现存拉达克境内的阿基寺(alchi)、芒救寺(man-gyu)、三达寺(sumdahchun)都是大译师主持修建的。史料记载,-年左右,仁青桑布从克什米尔(迦湿弥罗)迎请了32位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能工巧匠,分别工作于阿里各处,为寺院绘制壁画,塑造佛像,雕刻木构,装饰佛殿。同一时期由仁钦桑布建造的寺庙和殿堂据说多达处,当然是佛家喜爱的代表巨大数字的虚指。阿基寺壁画和泥塑被认为正是由仁钦桑布迎请的那批工匠完成的。阿基寺壁画遗存最重要的部分是三层大殿(Sumtsek松策,即藏语三层之意)。建筑设计仿照的是立体坛城的基本结构。这座精巧的建筑保存的雕塑和壁画是拉达克艺术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也是藏传佛教地区所有克什米尔风格艺术的巅峰水平。一层墙壁各有三个巨大的壁龛,使得外墙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外凸结构。内塑三尊4米高的巨大泥像,。四臂观音、文殊菩萨和弥勒佛像。这几尊保存完好的泥塑,裙裾上画满彩绘,这样的泥塑“壁画”是早期拉达克艺术独有特色。三尊著名的巨大菩萨泥塑的裙围之上画满图案(称为壁画亦可),内容分别是佛传故事、84大成就者和高僧大德的复杂画面。出现亭台楼阁、骑射人物等形象。人物皆着印度或波斯服装。在骑马男子一图中可见波斯人手持猎鹰,服装为窄袖圆口领,西域外族特征十分明显。画风也是立体写实几乎不见图案化的表现。

(未处理图片实景色调)

(处理后图片还原色调)

三层大殿壁画主体,是众多形式相近的微型菩萨,每一方格内的菩萨像规则排列,构成变化有序的几何图案。核心部位是构图复杂可以独立成画的菩萨像,在不足半米高的小画中,完成了工作量巨大的繁密绘制。阿基寺壁画超越了唐卡的细密精微,这一点也是西藏美术史中不再有过的。(以上处理后图片还原色调)这幅文殊菩萨的像,画成四臂,是早期文殊像的表现。整个圆形背光被镶于一个华美的龛中,是这一风格主供神龛的典型型制。龛顶之外的两角为蓝背景。文殊菩萨画于建筑形制的方形和圆形的构图当中,上角和下方分别画有黄、红、灰、蓝六个飞天的形象,皆有极为夸大的女性特征。图中天人、异兽、摩羯鱼、白象等形象十分怪诞,底座到柱间饰吉祥八宝花饰。中间主尊文殊坐双狮、莲座小巧向上弯曲,双排莲瓣各色相间,背光外环饰沥粉描金连珠纹图案。整个画面不厌繁多,图案彩绘、沥粉浮雕层层装饰,色调统一于红蓝两种主色。此殿主尊壁画背光的龛型还有多种变化,有的出现了乐舞人物,有的出现了孔雀或骑怪兽童子等形象,构图方式大体一致。此类构图为后来古格鼎盛时期16世纪壁画的基本龛形找到了范本。这些飞天形象与画面上的其他人物的尺寸都很微小,还不足八公分长,勾染精细,点染而成的肢体凹凸层次十分丰富。六个飞天都有夸大的女性特征,圆乳、长颈、蜂腰、面貌美丽、身饰卷曲发络、发饰花环、手指尖和脚趾尖皆有上卷指尖肉,是藏族画史中飞天形象的最妖艳的代表,可见这一时期克什米尔类型的审美表现出独特性感倾向。在这个殿内,我们遇见了一位国外大学生,手拿一张印刷传单,在寻找一副壁画,当看到之下的这副绿度母壁画时,激动不已,他告诉我们,中学时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了这副壁画就印在了脑子里,如今梦想成真,亲眼目睹了这副巨作。不过,实际上,这副壁画体量挺小的。这一组姿态各异的绿度母像,被很好的刻画于壁龛的左侧墙壁的最下方。举世闻名的克什米尔艺术典范,也正是这一铺壁画!这是一幅内容繁密的作品,实际尺寸很小,长度不足一米,宽不足55公分,却画了20多个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大量的装饰图案。中央的主体就是这位较大的四臂绿度母的坐像,两侧分别是四位正面和侧面站立的绿度母,左右上方是立佛和天降塔,下方是六位男女供养人,还有两个持拂尘骑怪兽的童子以及主尊上方更小的五方佛与鸣号童子。整幅壁画应该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相比其它壁画与其它殿堂,这幅壁画的作者无疑当时最杰出的大师级人物。这幅作品是拉达克绘画中最美丽和最动人的精彩华章,代表着“克什米尔风格”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此被空前绝后地划上完美句号,后人已不可能超越她了。克什米尔风格通常会有不厌其烦装饰画面的不足,在这里经过疏密对比和红蓝交响的组织匠心,成为最具特色的独特面貌。

绿度母的面部特征似乎比其他菩萨更为夸张,少了一分圆润、多了一分妖绕;重视面部五官的起伏变化,有着小巧尖翘的下颏,外侧的眉毛眼角凸于脸外,指尖细长有上卷的指尖肉,细腰丰乳,珠串饰物满身缀挂,沙丽服饰的图案精细繁多,衣裙上画满骑射人物组成的微型图案。人物的肌体刻画更把明暗的渲染技术发展到了极限。肌肤的起伏是用不惜时间投入的“点染法”画成的,此画法需以嘴中唾液当做媒介润笔着色,透明的植物颜色是经过多层积累层层叠加而成。

这个骑在神秘的蓝马之上,身穿孔雀裘的美丽女神形象是三层大殿低矮入口上方护法神壁画的一部分。保存完好的壁画颜料依然鲜艳,特别是名贵的天青石蓝色饱和如新。蓝色背景当中,画的却是图案一般平均分布的尸体残肢。由此可见,繁复细密和华美艳丽是克什米尔绘画风格的总体特色,即便是表达恐怖的内容依然可以赏心悦目。

一组三层大殿天花板图案,连珠纹中是骑猎男子和舞蹈女子。男子的样貌、动态与着装都是十分明显的波斯风格,天女形象亦是长颈细腰、丰乳肥臀的克什米尔风格绘画中才可以见到的性感女子的典型特征。

三层大殿的二楼和三楼壁画主体是画满四壁的曼陀罗坛城。在二楼的曼陀罗之间的是可以看到一层三尊巨型菩萨泥塑面部的三角窗。三角窗的上方的壁画分别是十一面观音和绿度母的立像、释迦牟尼及护法神。二、阿基寺杜康大殿壁画

杜康大殿壁画的主要是6铺直径3米的曼陀罗坛城。曼陀罗坛城的主题是文殊菩萨和大日如来。也是上乘的绘画水平,巨幅的曼陀罗构成弘大的气势,蓝色为主的统一色调和谐古雅。壁画中出现的供养人提供了当时拉达克人日常生活的诸多珍贵记录。

入口右侧南墙的下方是供养人的形象,有国王、王后、大臣、将军、仆人,构成记录一千年前拉达克人生活的宴乐图。贵族男子裹头巾,身穿饰有连珠兽纹图案的对开领窄袖长袍,穿矮帮尖头靴,男女皆有发辫。此图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当时拉达克人的服饰受波斯和西域中亚人的影响非常明显。可以对比萨珊波斯统治时代的粟特人留下来的壁画残片,绘画风格、人物着装及餐饮习俗的密切联系,在此都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是克什米尔风格中波斯元素的图像证明。供养人通常出现在壁画主尊佛、菩萨、护法的下方。这几件供养人形象,可以看出11世纪的拉达克人以鼓脸、长颈、瘦身为当时审美理想,王后的穿着更明确地记录了当时的服饰原貌,黑色内衣的外面是修身窄袖装饰华丽的深红色坦胸外衣,最外层才是适应高原保暖的白色羊毛大氅,可见王室贵族的着装有非常明显的波斯化倾向。这一排供养女子是图案化的二方连续方式排列,动态优美,着装朴素,装饰物很少。也是鼓脸、长颈、瘦身的造型。这一幅,画风不够严谨,显稚拙之趣。色彩却合谐明亮,暗蓝与赭红两色在黑白之间,对比精妙。整个壁画的基本用色由师父预先调好,保证了壁画色调的和谐华美,因此色彩之妙完全是师父的功劳。壁画下段的供养人有可能为画师中的徒弟所作,勾染技艺自然会略逊师父一畴。

三、过街塔和译师殿壁画

阿基寺周围有多座佛塔,其中在三层大殿前面的两座过街塔内部,绘有克什米尔风格的壁画,其中一座壁画保持的相对完好,与译师殿壁画的主题都是大译师仁钦桑布。

过街塔壁画中仁青桑布的形象画的极好。明显与克什米尔风格常见的程式化供养人物不同,像是尊重大译师本人特征的肖像作品。壁画水平与三层大殿一致,应该是完成于大译师现场指导建造阿基寺的当时,大译师就在画师身边。或者可以说是一件最接近于大译师本人的珍贵写生作品。在阿基寺的译师殿(LotsawaLhakhang)大译师的形象被更正式地画在壁画的显著位置,这间殿堂本来就是为了纪念大译师而建造的。壁画的尺幅与细密精致的阿基寺克什米尔风格相比,可以说是很巨大的。但是壁画的绘制水平不高,完成时间也晚于三层大殿和杜康大殿。把两幅肖像进行对比,可见过街塔一幅画技高超更为传神。值得注意的是两幅肖像的人物特征却是一致的。合理的推断应该是绘制译师殿堂壁画的晚辈画师,知道过街塔壁画中大译师肖像的真实可信,模仿了过街塔的壁画中的仁青桑布肖像。殿外许多白塔,每个白塔内四壁同样绘制满副壁画,只是时间痕迹留下了斑驳的画面,虽没殿内保存的完好,不过身处此处,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内心的敬畏之心!

四、Lamayuru拉玛玉如

一路向西北,风往脸吹,这里人烟稀少,植被荒芜,却有无数神秘的艺术,它们就在那里静静的注视世界,呼吸着最纯洁的空气,似乎我也在等着这一刻的到来……Lamayuru拉玛玉如,在列城(leh)与斯利那加(srinagar)的公路之间,距离列城公里,海拔3,米,每年藏历2月和5月都有大型法会,是拉达克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寺院之一,也是拉达克重要的直贡噶举派传承寺院,拉玛玉如安静的矗立山巅。

11世纪,那洛巴大师见拉玛玉如一带湖水填满山谷,不忍百姓受苦,以苦修的方式令此地湖水干涸,并建造拉玛玉如寺守护村庄。那洛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马尔巴的上师、密教大成就者。

寺院本身也是依着土林的山势修建,这座建立在岩壁上的寺院,和山脚下的村庄并无围墙隔离,信仰在上,生活在下。

放羊、晒粮食、转经,千百年来的日常,看似从未改变。然而山脚下越来越多的正在建造的客栈、新漆的木门、刚装的反光玻璃,昭示着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角落都逃不过现代化进程的碾压。

作为拉达克非常著名的大寺庙,拉玛玉如寺最打动人的反倒是寺院建筑和村舍水乳交融,建筑群中古朴而充满人情味,转经的时候,背着柴火的村民、打水的村民,念诵着经文从身边走过,时光仿佛倒退了几百年。

(已经荒废了的曾经的苦修岩洞)

?

五、Wanla寺的惊艳

一大清早吃好早餐后,司机已经在楼下等我们了,我们又将踏上进山的旅途。路边的电线杆,以及能看到的羚羊告诉我们这里的原始程度,让我激动不已。不过,遗留下断墙上的神秘几何涂鸦,更是让我惊喜,似乎与数学,物理,宇宙有关,让我一直在车上思考,是什么样的人描绘出这样的画面,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图案的设计与意义是什么,想着想着,手机已经进入失联状态!目的地是个很远的地方,中途,我们来到了一处深山高处,WanlaGompa是这处山坡上的寺庙,到主殿时殿内无人,殿门关闭。烈阳高照不负时光,绕着大殿外转经感受每一处细节,连风都那么静柔安详,心安得没有杂念。门开了,开启了千年前的敬仰。同样众多形式相近的微型菩萨,布满泥墙,心疼这样的艺术,在千年的时光穿梭后,开始墙体严重变形,有裂痕,能看得出后期有修补痕迹,那怕是质体损伤得如此,却一点掩饰不了这种信仰传达出的感应,就像磁场似的,紧紧把我吸附进去。其实殿内,如若没有大门开启时的光线,就只有顶光,可恰巧是这样的微弱光线,让壁画颜色保持真实饱满,颜色在这样的殿内显得更加深沉稳定。(喇嘛手上开启大殿的钥匙,这包浆得盘多久呀~)深山碎石崖谷,远远看见了一位翻山越岭朝拜的老者,一直沿着对面近处的崖壁朝我们走来,我们友好的邀请他坐我们的车,搭乘一段路。

(路边野餐)

翻越几座雪山后,在雪消失的尽头,我们又被山崖峡谷包围,这里是道路的尽头,我们要去对面陡峭崖壁上的村庄,这是我们最后落脚的地方。村庄里,我们见到了老人,妇女与小孩,据说青壮的男丁都去城里打工了。这里的原始与简单,也让我的内心得到净化与梳理,我想了很多……云层很厚,凡人内心相同,一道光线,就会带来希望!这里供电极其有限,更不要说什么网络数据信号了,朝阳挑动心里的微笑,落日带走一天的劳累。日落,而息,晚安!

???

一起分享与艺术有关的、与生活有重叠的

与生命思通的艺术图文

提供美学教育,绘画教育,摄影,设计等

服务学习交流平台

这里是属于您的艺术修养

欢迎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yh/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