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创始道教内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举世瞩目。白玉蟾在世96年,传世多首诗词,有诗入选《千家诗》,他的诗文歌咏山水,记叙故实,宣扬道法,抒发情感,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当时热爱其才情的人很多,有人将其诗文收编成集,如《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流行于世。

白玉蟾在道教历史中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道宗仙诗大家。

修道的勤苦,无人能知,世人只看到了你成道后的神迹、仙踪,没人关心你学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人生是“苦”,苦是人生的常态,在苦中才能体会道的真谛,不经历“苦”,无法看见“道”。

《道情》

白玉蟾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

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

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

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很多人都听过这首《道情》,这是白玉蟾祖师对其修道生活的描述。这种逍遥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向往。

这正是神仙的生活:相伴白云与黄鹤,弹琴舞剑品茶,身上带着山林之气,不贪恋人间的花花世界。然而这种神仙的境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人们只看到了白玉蟾祖师得道后的逍遥,而没有看到他修道时的艰难。

事实上白玉蟾祖师早年的修行之路是相当辛苦和坎坷的,这在其所写的很多诗文中都有体现。

一、一心想寻仙问道

“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思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

南宋绍兴甲寅年()三月十五日,白玉蟾祖师降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口)。海南,在宋以前,几乎是蛮荒之地,这里地处“天涯海角”,是文化的沙漠。白玉蟾祖师出生于此,一心想寻仙问道,可叹家乡未有仙山,也无高道。这年他十六岁,他决定渡海北上。第一次离开家乡,身上只带了三百文钱,出门不久后钱便用完,只能变卖衣服,一身褴褛这才走出了广东。

二、给僧人作奴仆

“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来到罗源兴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儿。”

白玉蟾祖师从粤东的海丰、潮阳进入了福建。走了几天,先到了漳州城,这时他身无他物,随身只携带一把雨伞。又往北走,到了莆田,这时正直清明时节,每日下雨,路上泥泞难走,风吹雨淋,苦不堪言。有时候走到乱坟岗,拿坟头的祭品充饥。又走了十几天,到了福州北边的罗源县,这里有个兴福寺,白玉蟾祖师想在此处落脚,便在这里给僧人作奴仆。但是他于寺中所见的僧人,个个都是贪图供养、追逐名利之徒,并无真师。于是不久后他便离开兴福寺,其时已经是炎炎夏日,路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滚烫,白玉蟾祖师没有鞋穿,赤脚行走,双脚磨出血泡,一瘸一拐走到了建宁府。

这时的他,完全成了一个要饭的乞丐,“家家门前空舒手,哪有一人怜乞儿。”没有人去可怜一个衣不蔽体的叫花子,他走到人家门前讨饭,被人挥手驱赶走。“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茅檐头。”白玉蟾祖师心中愁苦,暗自流泪,天色已晚,他想借人屋檐之下过夜,却又遭村里的老翁呵斥驱赶。到此地步,真是可怜至极。然而白玉蟾祖师没有放弃心中的追求,他听说附近有座武夷山,是出神仙高人的地方,便决定只身前往。

三、嫌弃他是个乞丐

“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熟水,道我孤寒玷辱伊。”

白玉蟾祖师在这里同样受到了冷遇,武夷山的道士嫌弃他是个乞丐,认为乞丐入道只是为了糊口,并非真心修道,非常看不起他。武夷山不收留他这样的乞丐,他这样卑贱的人,只会玷辱武夷山的名声。武夷山的道士给了他一些残羹馊水,让他吃完赶紧离开。白玉蟾祖师悲泣下山,离开福建,又想去龙虎山。

“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褴褛。”

他来到龙虎山大上清宫,这里是天师的驻地,是江南道教的中心。这里的殿堂高大雄伟,这里的道院宽敞舒适,然而那么大的上清宫,却也容不下一个白玉蟾。知客老爷嫌弃他衣衫褴褛,没有收留他,白玉蟾祖师无奈只能离开。也莫怪人家知客势利,这样一个皇家宫观,你一个要饭的,能随便住进来吗?白玉蟾祖师想到这,便也心中宽慰。

四、身中精气不失

“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tp/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