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第一次参观中科院植物室的展览温室,从四季花厅进入,沿着参观路线走了一大圈,重点自然是食虫植物室,但在多肉植物室和水生植物室也流连很久,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植物。

展览温室的历史沿革

先说说展览温室的历史。以下资料来自百度: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是京城最古老的展览温室。年,该温室由砖木结构改为钢架结构,在当时是全国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展览温室。温室内外不仅留存着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国礼植物,如菩提树(印度)、木槿(朝鲜)、九重葛(越南)、矮生香蕉(古巴)等,还保存着科研人员引种收集来的珍稀植物,如黑桫椤、珙桐、红皮猴面包树、钱币马尾杉等。

温室于年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和改造,修缮后的温室占地面积平方米,包括四季花厅、棕榈室、多肉植物室、水生植物室、菩提室、阴生植物室、果树室、祼子植物室(内含有由旧温室改建而成的食虫植物室),收集展示余种(含品种)热带亚热带植物。

四季花厅

第一次看到椰枣的植株,就在一株巨大的正在开花的大蕉旁边。

椰枣(棕榈科刺葵属)

椰枣原产西亚和北非,野生的椰枣树能够长到35米高,比温室里的这株要高得多。

题外话:

正好周末去东京国立博物馆看正仓院特展,第2章《华丽的染织美术》中有一件展品(应为“白橡绫锦几褥”),中心图案就是一棵椰枣树。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亚地区的图案,因为中亚地区非常缺水,树代表了生命常绿,有了树,有了植物就有了水,有了水就有了生命,所以中亚地区以树为中心展开的图案特别多。

阴生植物室

一进阴生植物室就看到了小小的水池里种着一丛木贼——一类古老的蕨类植物。这丛木贼涨势喜人,地上枝直立,几乎不分支。一节一节的,乍一看有点像富贵竹。

木贼(木贼科木贼属)

阴生植物室种植有各种蕨类植物和凤梨科植物。拣几种有趣的记录下。

何其美鹿角蕨(鹿角蕨科鹿角蕨属)

蕨类植物一直是个人比较喜爱的植物类群。温室内比较打眼的就是叶片巨大的鹿角蕨和巢蕨。注意到何其美鹿角蕨,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字。出处不知道,但这株鹿角蕨,的确挺美。

鹿角蕨作为附生植物,叶有不育叶和能育叶两种。基生的厚革质的叶是不育叶(往往褐色),而能育叶常常成对生长——处女座福音——多次分叉呈鹿角状。

蕨类植物的孢子囊

(开始还想这名字厉害了,梅牛蕨,仔细一看是~~槲~~蕨)

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铁线蕨属)

荷叶铁线蕨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已经野外灭绝。荷叶铁线蕨特产四川(万县、涪陵、石柱县),成片生于覆有薄土的岩石上及石缝中。因为修建三峡大坝,荷叶铁线蕨的原产地被淹,今天只能在植物园或者园艺等地方才能看见它。

荷叶铁线蕨植株本身也很可爱。圆形的叶片边缘反卷呈假囊群盖——这句话不明白,我理解就是叶片周围一圈就是它的孢子囊。

彩叶凤梨(凤梨科彩叶凤梨属)

以前只知道凤梨依附高大的树木、岩石生长,为了适应附生时根部吸水的困难,长期演化使它们具有了植株中心积水的特性:叶心有一个可以蓄水的“水兜”,在原生地,会成为蛙类的育儿所。

这次多看了几眼彩叶凤梨,是因为叶心处的生出了一个花座,并且在食虫植物室,看到了一株正在开花的彩叶凤梨,3朵3瓣的紫色小花从浸在水中的花座中伸出,很是可爱。

这次也学了个新知识,并不是所有的凤梨科植物都有积水特性:在具有超过个物种的凤梨科大家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物种具有植株中心积水的特性,这就是凤梨科中最大的一个亚科:积水凤梨亚科。

苦苣苔们

此前在百望山,见过一株旋蒴苣苔,这是北京野外能看到的唯一一种苦苣苔科植物,可惜没有开花。这次在阴生植物室,还看到了好几株正在花期的苦苣苔。这次也大概摸索了苦苣苔科植物的特征:

多年生草本,陆寄生或附生,叶通常草质或纸质,花序通常为双花/单歧聚伞花序,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通常筒状,檐部二唇形。直观的感受就是植株趴在地上,叶片肉乎乎的还有点毛茸茸的,唇形花,花型和颜色都很好看。

食虫植物室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食虫植物室,其实是个很小的温室,进门后是U型的玻璃展柜。左手依次是猪笼草、土瓶草、瓶子草、茅膏菜、捕虫堇、狸藻。正对着门的则是一些感觉是受到特殊照顾的食虫植物,上述几种都有,右手则是各种土瓶草,间或一些猪笼草。

猪笼草/土瓶草/瓶子草

这三类植物是“趋同演化”的典型代表,都有一个捕虫笼。所谓“趋同演化”,是指系统关系非常远的种类,演化为相近外形的现象。

猪笼草归属于石竹目猪笼草科猪笼草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北部,还有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我国南方也有一种,叫做奇异猪笼草。猪笼草的捕虫笼是由叶片变态而来。叶片尖端会长出卷须,卷须末端膨大发育成杯状或漏斗状结构,并产生一个心形叶片闭合在杯口,防止雨水过度灌入笼中。

(血腥玛丽猪笼草)

土瓶草是酢浆草目土瓶草科土瓶草属,原产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土瓶草的捕虫笼也是由叶片变态而来,其下位叶会膨大成瓶状,也会发育出瓶盖,但瓶盖上多毛并且有花纹。土瓶草乍一看跟猪笼草很像,但梗与捕虫笼的连接处在背部上方,而猪笼草的连接处位于瓶底。

瓶子草是杜鹃花目瓶子草科瓶子草属,原产于北美地区的沼泽,在大西洋沿岸均有分布。瓶子草叶片具两形,呈莲座状分布,幼叶还是正常的叶片,成熟状态即变态为笼状。

再贴几张有名有姓的猪笼草和瓶子草。

二齿猪笼草(看到“笼盖”上的小獠牙没有?)

马桶猪笼草(其实植株很小,一个小马桶也就能放下个花生米吧)

正在开花的太阳瓶子草

茅膏菜(茅膏菜科茅膏菜属)

接下来就是茅膏菜们。和猪笼草的捕虫笼不同,茅膏菜是靠像粘虫板一样的叶片来捕捉昆虫。这次还有幸看到了茅膏菜的花。花期时,茅膏菜的植株会抽出长长的花序轴,以免误伤了授粉的昆虫。超迷你的白色五瓣小花——不知道茅膏菜的花是不是都是白色的。

(感觉这个名字起得太不负责任了~~)

捕蝇草(茅膏菜科捕蝇草属)

茅膏菜科广泛分布在除了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现生的三个属——茅膏菜属、捕蝇草属和貉藻属,一个靠黏液粘虫子、一个靠叶片夹虫子、还有一个是水草。这次除了茅膏菜属,还看到了捕蝇草属的植物。

大部分茅膏菜的腺毛可以动,但动作很缓慢,而捕蝇草则能快速闭合捕虫陷阱。

狸藻(狸藻科狸藻属)

狸藻的名字很可爱,是一种水生的食虫植物。狸藻捉虫子用的是叶特化成的捕虫囊。捕虫囊被触发前,内部没有水,是个负压状态,当囊口的感觉毛被触动后,就会突然开口吸水,把猎物吸进去。

这次看到了不少陆生的狸藻(想知道陆生的狸藻怎么捕虫~),且恰逢花期,各种可爱的小花,比如可爱的小白兔狸藻,比如花朵很惊艳的高山狸藻。

海妖女狸藻

捕虫堇(狸藻科捕虫堇属)

狸藻科里还有一个捕虫堇属。这还是第一次正式观赏这类植物。看上去颇为寻常,查了资料才知道,捕虫堇是靠叶子表面的腺体分泌粘液来粘住昆虫的。如果在放大镜或解剖镜下观察,这些腺体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柄的腺体,专门是捕捉昆虫的,另一类是无柄的腺体,专门分泌消化液消化昆虫,两种腺体相互配合,成就了捕虫堇完美的捕虫过程。

这里还展示了一种食虫凤梨。区分是否为食虫植物(正确的叫法为食肉植物),主要看两点:它有没有捕虫结构,它会不会分泌分解蛋白质、几丁质等物质的酶。

多肉植物室

南植的多肉植物室依然秉承小而精的展示方式。地方不大,植物种类不少,这次先记录几种正在花期的植物,以后有机会再细细观察。

黄花胡麻(胡麻科)

几年前去马达加斯加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种植物,有点像沙漠玫瑰,但明显不是一种,今天才确认,应该是某种胡麻。其实黄花胡麻是胡麻科,沙漠玫瑰是夹竹桃科,二者关系甚远。

仙人笔(菊科)

注意到它是因为它色彩艳丽的花,果然是菊科的植物。

熊童子(景天科银波锦属)

刚看了物种日历关于熊童子的文章,就在多肉植物室看到了真身,虽然“熊爪”的指尖没有变红,但肉乎乎的“手掌”,真是可爱啊。

芦荟的花花们

仙人掌的花花们

水生植物室

水生植物室很是惊喜,一进门是一个大池子,里面养着王莲和几种睡莲,金银莲花正在花期,还有一大丛垂花水竹芋。然后次第排列着若干个小池子,也是睡莲为主,间或各种水生植物。

金银莲花(睡菜科莕菜属)

见到的第二种睡菜科植物(此前只见过荇菜)。金银莲花又叫印度莕菜、白花莕菜,花瓣上面有丝状物,看起来像羽毛一样,一朵花的寿命只有一天,美好而短暂。

垂花水竹芋(竹芋科水竹芋属)

垂花水竹芋原产中非及美洲一带,生于沼泽及河岸边。

澳洲巨花睡莲(睡莲科睡莲属)

花果然巨大,堇紫色的花色,十分端庄美丽。同一个池塘里,还有白色品种。它有一个重要的辨识特征:雄蕊花丝不是呈较宽的带状,而是很细的线状,且雄蕊顶端没有延长的附属物,其雄蕊数量多而密,聚集在花朵中央,雌蕊心皮边缘没有突起的花柱状附属物。

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蓝属)

就是著名的水葫芦了。这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水生植物,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广,现已广泛分布在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

水蓑衣(爵床科水蓑衣属)

水生植物室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出口处布置了一片附生植物的展示区。可惜时间有限,没能仔细观赏,先记录一下某种丝苇(仙人掌科丝苇属)。

菩提室

参观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单独的菩提室,还琢磨呢。原来这里种植着一棵大有来头的菩提树,是上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赫鲁赠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是从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株大树上取枝条扦插繁殖而成。

菩提树(桑科榕属)

事实上,植物园里种植的各国国礼很多,有机会可以好好找一找。

资料来源:各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tz/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