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罾棚

西湾,是澳门半岛最恬适、浪漫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昔日的西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海湾踱步吟诗,挥毫落墨,而成为佳话(据记载有吴渔山、张大千等)。笔者年轻时亦常留连于此,因是个摄影发烧友:追逐斜阳归影,抢拍沙鸥飞翔,猎影拗罾围捕;因是热恋时期:喜欢长堤散步,爱听轻涛拍岸,月下深情细语。是故,西湾事与物都是今日的画意与浪漫记忆。印象的西湾,自峰景酒店起到圣地亚哥酒店对开海岸,曾建有好几个罾棚,每到渔汛期,大罾小罟,长竿短钩,撒网围捕,本是宁静的海湾顿时热闹起来。记得半边橙那家罾棚是最具规模的,也是最后撤离的一家。因一时好奇请求到这家罾棚作客,一睹棚内风光。走进罾棚,犹如走进了蜑家船上的家,虽然生活空间狭小,饮食起居却一应俱全,有客莅临,席地而坐,份外亲切。棚屋依堤而建,吊脚楼凌空水中,面朝镜海,帆影穿梭,凉风习习,暑气顿消。

罾网与棚屋相隔约五至十米的距离不等,之间以简陋的独木桥连接,渔夫有如行走钢线,来往罾棚之间。当有鱼落网即扳起罾网,只见落网的鱼虾在网中挣扎乱蹦,渔夫右手执长兜,左手拉扯网绳一剔,轻易把落网之海鲜一网打尽,放入鱼箩,又将罾网沉入海中,再等下一次的机会。这过程有如“守株待兔”须有耐性。虽然落网多是鱼毛虾仔,却可供足自家餐食,有时还可沽售赚取一点微钱。东海扬尘,斗换星移,澳门小城起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西湾对开的镜海已围成永不扬波的人工湖,罾棚渔业再没有生存空间,终于永别了这个红火的年代。

独木危桥架水中,蓑衣斗笠饮寒风。

不嗟人食谋生计,守得鱼来耐力功。

镜海涨潮渔获满,平湖无浪梦成空。

望洋西岸阑珊处,拗住斜阳一罟翁。

落雨大水浸街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这是我童年时外婆逗我入睡的童谣。而落雨大,水浸街,是旧日澳门的一道“风景”。澳门艺术博物馆将于五月杪举办一个名为“落大雨水浸街——崔焕添濠江旧影”摄影展。当看到这辑相片时勾起我的记忆,因为,笔者曾居住在新桥区超过十年,好似每个镜头历历在目,犹如置身其境。

在澳门,每逢台风豪雨,新桥、沙梨头等低洼地区都会出现水浸,这些情景成为旧日澳门的特色,又为老城区的居民带来不少的生活困扰,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而这区的商户是最忧心重重,时刻要提高警觉,每当落雨打风的季节犹似如临大敌,要做好防涝工作,如:沙包、木闸、抽水泵等防洪工具一应俱全。唯怕是狂风暴雨半夜来袭,再加海潮倒灌,瞬间变成泽国,所有的防洪设施就形同虚设,商户定是损失惨重,欲哭无泪。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他们会更加强防洪设施,加高门坎,增高货架等,但亦防不胜防,涝情还是难以预测。损失惨重的,还有将车停在低洼处的车主,经咸水浸过的汽车,犹如废铁,无人问津。只有天真无邪的儿童,水浸街是他们好玩的日子,不用上学为借口,结伴上街嬉水看热闹,而不知家人忧愁,玩到全身湿晒定被父母责骂一番,甚至藤条伺候,挨一下皮肉之痛。正是:

落雨大,水浸街,唔使上课攞正牌,通街嬉水身湿晒,返归皮肉等开斋!

落雨大,水浸街,浸过膝头上腰带,折高裤脚手拎鞋,车溅水花衫湿埋!

落雨大,水浸街,汽车死火机器坏,落地推埋路边摆,浸过咸水谁来买!

落雨大,水浸街,关门拉闸沙包排,海潮倒灌霎时快,化水钱财漂满街!——拟童谣

回归之后经有关当局的大力整治,情况有了好转,水浸街的狼狈情景已渐渐远离澳门之旧城区矣。

白鸽票

最初认识《千字文》是在白鸽票这里开始。“天、地、玄、黄”等首八十个字作为白鸽票上编码,少年好奇之下才得知是来自幼学《千字文》,因为笔者幼小在国内读书,没有接触过幼学启蒙。

白鸽票,本地人常念为白鸽“标”。据说白鸽票的起源是源自于早期的赛鸽赌博。赛鸽时以《千字文》开首的八十字为鸽子编号,然后把鸽子放飞,让民众猜测哪只赛鸽能够获胜,猜中者获得派彩。后来演变为彩票公司会将《千字文》印在彩票上,让民众在彩票上选字。澳门白鸽票在上世纪初开始流行,兴盛于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最火热的时候,凡有人气的地方就有白鸽票铺。小市民以“刀仔锯大树”的心态,兴起全城“捉鸽”热潮。白鸽票每日开彩三厂,分别为:午厂,日厂,夜厂。虽然小小本钱可以下注,如果全程投入,时间、精神与资金会消耗不少,甚至影响生活与生计。曾记少年时候,不时见邻家孩子帮家人买白鸽票。有时拿着几张点了朱砂的彩票,有时拿着被烟头、香烛烧穿选字的彩票,走到街上白鸽票铺下注,经铺主确认及交上注金,又拿回家中,等待开彩结果。原来博彩者深信“童子手”效应,因为“童子手”不沾邪秽,有无邪天真的灵感,有机会猜中将开出的字码,所以托“运财童子”之灵感,下注一博,希望幸运儿有天降临自己身上。虽然现实往往落空,但是他们坚信有赌未为输的信念,每天三厂,“直闯到底”。正是:

借童子手点丹砂,天地玄黄逐字爬。

刀仔有朝能断树,飞来白鸽闯吾家。

那些年白鸽票铺正是“遍地开花”,只要与总厂挂钩便可以开铺营业。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博彩公司的佣金,兼一些零售;有时亦得到中奖者的丰厚打赏。当经此铺买的彩票中了大奖,立即大事宣扬,张贴“本铺彩票独赢XX万的派彩”,壮大声势,以便招徕顾客。今天路过殷皇子大马路,依然见“荣兴彩票”,不过白鸽票的字样前边加多了“计算机”二字;内部的开彩展示全是电子屏幕;彩票的《千字文》字样都变为数字,面目全非。突然,想起当时手动搅珠的那位叔伯,用竹箝箝起搅出的小波,高声唱出:“天字,中”,响亮声犹若在耳。

裹粽子

晨起,忽然传来阵阵的粽子香味,始知端午节近了。走出厅堂,只见母亲奉着自家出品的热腾腾粽子,这一个温馨的镜头,希望时间的步伐放慢一些,光阴拉长一些。美好印记自外婆传开,家母承传,一直至今,唯恐我们或下一代人无以为继了!

“粽”同“糭”,今多用“粽”字。《说文解字》中,糭字的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而“糭”字右半边有“聚集”的意思,意即粽乃为米之聚集也。粽子,据记载早于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传说多种: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食品,亦有地方是盂兰节祭祀鬼神的供品;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总之,各处乡村有各处的故事与信仰。

记得儿时,每在端午节之前,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裹粽子迎节。外婆乃是中山人,粽子常用芦兜叶包裹。因芦兜叶子又窄又硬,比起其他箬叶、蕉叶包裹难度高一些,先一圈圈围起粽壳,有时还需竹签辅助定型,注糯米、绿豆、肥肉、咸蛋等,然后压紧,按平,折迭,之后用水草捆绑,最后用柴火蒸煮几个小时。一般在半夜三更开始煮,第二天清晨才大功告成。我最喜欢做的工序是加咸蛋黄,有时偷偷加多一只,并以特殊绑草为记,方便煮熟后容易寻回,一快口感。食过龙舟粽,正式踏入长夏,好快又迎来快乐的暑假。此时端午节又近了,粽子飘香的记忆油然而生。正是:

谁家粽子漫飘香,柴火三更厚味长。

睇过龙舟迎暑假,炎炎夏日懒洋洋。

澳门小城的人民生活渐渐都市化,自家出品的粽子已成为难求食品,但澳门仍有一些坚持传统口味的食店如:老字号何开记。每在端午节前,推出“自家出品”的应节粽,馅料实在,品种多样,口味地道,颇惹街坊垂涎,一时门庭若市,供不应求,还保留一点老澳门的风味。

嫁女饼

刚刚过了农历七月,办公桌上突然来了第一颗“红色炸弹”,始知又进入嫁娶好时节,好事陆续有来。拆开喜帖,内附一张西饼券,想必是女方送来的婚讯。

传统的婚嫁喜庆,嫁女必有“嫁女饼”派,隆重告之亲戚朋友及街坊邻里。习俗原初是女方自资卖饼,后来发展到“嫁女饼”是男家聘礼之一。“粤语残片”中经常见男家与女家为婚宴酒席及“嫁女饼”讨价还价,吵得面红耳热,多少反映了现实生活风光背后的情况。女家有时在酒席可以让步,但“嫁女饼”誓要男家畀足,俗语有说:“乜嘢都可以悭,“嫁女饼”冇得悭”,因为亲朋戚友食了女方送来的“嫁女饼”,才知你家的女儿嫁了好人家。以往的“嫁女饼”是论“担”计,谁家的女儿嫁得体面,要看看男家付出几多担饼,还要看谁家饼家的出品。传统的“嫁女饼”有红、白、黄三种品相,并称之为“绫酥”,“绫”为“绫罗绸缎”之首,乃富贵的象征。“红绫酥”是以莲蓉作馅,寓意喜庆;“白绫酥”就以爽糖五仁做馅,代表贞洁;而“黄绫酥”则以豆蓉作馅,象征贵气;还有其他的品种如:光酥、核桃酥、嘉会酥、菊花酥、皮蛋酥等,都归于以上的三色酥里边。每个饼上都有印红色双喜字样或吉祥图案。

昔日的澳门饼家年中主要做两大项生意:一是月饼,二是“嫁女饼”,平日供应点心糕饼;亦有茶楼兼营“嫁女饼”生意,而且十分有名气,有:十月初五街的茗心茶楼,营地大街的远来茶楼等。旧时曾经有句嫁女人家的流行语:“冇茗心嘅饼唔上轿。”当男女家双方讲好“过大礼”的时候,男家向饼家订好“担”数,饼家派人将一担担包装好的“嫁女饼”送去女家。当时“嫁女饼”的饼盒设计精美,龙凤鸳鸯,红漆描金,吉祥喜庆,全是手工造,喜事之后需要退还,并付上押金。不似今日的一次性包装。诗曰:

酒宴能悭礼莫悭,女家嫁饼为争颜。

鸳鸯锦盒绫酥软,派送亲朋盒退还。

今日的“嫁女饼”多以西式蛋糕所取代,女方宴请亲朋随柬附上一纸饼券,自己去取,逾期无效,“嫁女饼”的深意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例行形式而已。

公仔书档

小书一本味津津,今古风云幻似真。

文字简精图细说,启蒙初犊少年人。

公仔书是伴随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读物,当年没有太多娱乐,一本精彩的连环图足以令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消耗大半天的时间。它不单是娱乐,也是吾辈成长的启蒙。公仔书又称连环图、小人书等,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老少咸宜。吾辈孩童少年时都称之为“公仔书”,顾名思义,书是图画为主、简短文字为副。小时候公仔书除了读物之外,还是童辈收集的玩意,以藏公仔书多及稀有者为荣。藏书多寡与你交往的朋友成正比。儿时,能拥有一套完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说岳全传》、《红楼梦》等经典公仔书是令人羡慕的事,就算你拥有其中几集,也招来不少童辈上门求借看或相互交换。时常因借出的书没有按时归还,或书中被盗几页而与朋友交恶,所以,这时期所看的公仔书通常没头没尾或中间间断,残缺不全。为探究其故事的完整性,到处寻觅打探,多是无功而返。这时期正是国内文化浩劫的年代,传统故事书籍受「劫难」也不例外,因而这些公仔书十分稀有和缺乏,革命样版的“红小书”却泛滥而少人问津,庆幸这时期家父为讨儿子欢心,从香港暗自带了一套完整版的《水浒传》公仔书回来,令当时我在小朋友圈内“一夜成名”,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为怕其遗失与损坏,一律不外借,一时引来不少“读客”,门庭若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初到澳门,喜见街道上多处设有公仔书文件,有如流动图书馆,品种琳琅,系列完整,看到此情此景,兴奋莫名,如饥似渴,恨不得一天把它们全吞下肚子,以慰心灵长期的饥渴。最兴奋的莫过于见到我寻觅多年不得的《三国演义》之《长坂坡》,实时将家父给我的早餐钱全都用在这上面,之后陆续在公仔书档消遣不少光阴。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储备了一份“搭睇”人情,有时坐在小朋友旁边斜着眼看“搭睇”,因而省下一些租书钱,时被租书店老板以白眼看待。进入八十年代,街边的公仔书档看港式“漫画”的人多了起来,坊间流行睇《龙虎门》、《中华英雄》、《醉拳》及《如来神掌》等。其实“漫画”与“公仔书”本质没有甚么不同,只是着重人物夸张及视觉冲击;文字内涵欠缺,凸显武打与香艳,吸引世俗眼光。在“漫画”流行风气的影响下,传统的“公仔书”渐渐失去了光芒,最后两者都逃不过被网络时代埋葬的命运。

麦芽糖

当听到街头传来“麦芽糖”的叫卖声,一定会去问外婆索取零钱买“糖蜻蜓”,有时外婆畀个鸡内金(鸡肫的内壁,传统中药)我去换。“糖蜻蜓”是儿时的叫法,竹签卷着的麦芽糖好似蜻蜓透明的翅膀。这是我小时舌尖的记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支麦芽糖可以回味良久,仍觉甘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因工作,在板樟堂附近进出,经常与基叔推着的麦芽糖车擦身而过。只见他右手拿着阔木棒,左手转着竹签,慢条斯理地将盘中的麦芽糖抽出,顺势轻卷,然后再夹上梳打饼,递给正在垂涎苦候的小童。这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又是似曾相识的情景。为寻回童年的舌尖记忆,也上前轮候基叔精制的梳打麦芽糖,口味软润、脆甜,虽然取代不了我童年对“糖蜻蜓”的迷恋,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叔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经营麦芽糖,起初是傍晚兼职,在坊间打响了知名度及口碑之后,以全职为谋生之计。晚上制糖日间推销,除台风、暴雨天之外,寒冬、炎夏每天穿梭大街小巷,为生活辛勤地工作,也为澳门老街坊留下甜丝丝的回忆!

抽对卷,韧对黏,木棒对竹签。

麦芽对粢粝,软滑对香甜。

风不歇,雨焉嫌,冬冷对夏炎。

馋嘴非败德,垂涎未伤廉。

放学孩童零用奉,趁墟师奶菜钱潜。

犹忆前尘,三长两短邻如蜜;

尚怀往事,九盖十缸境似盐。

龙须糖

每次路过红街市桃花岗附近,总会看见人龙在排队买佑记龙须糖。出于好奇和舌尖之欲,我也排了一阵子,终于尝到其滋味。

民间相传龙须糖为皇帝特享的点心,入口即化,甜而不腻。龙须糖俗称银丝糖,又称面线糖。用蜂蜜和麦芽精熬制,冷却后搀入糯米粉,经反复拉扯成细线,馅料有花生、椰丝或芝麻等。据说,皇宫后厨精心策划即场表演制作过程后再供给皇帝享用,得到皇帝欢心故而赐名“龙须糖”。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可一睹佑记的巧手表演,犹似玩魔术般拉扯一张糖丝布,又在烟雾粉尘里抽出万缕千丝,撒入馅料,捏出雪白松软的龙须糖。此时此刻令等候的食客垂涎而大增食欲,待买到手,迫不及待不顾食态,仰天张开大口,万缕千丝瞬间溶化,嘴角还残留几点雪花,甜丝丝的美意呈于满足笑容中。半天辛勤的佑记被粉末糖浆弄得满头白发银须。这位“龙须翁”风风雨雨三十年在街巷走来,经不断改良,风味自成一家,是澳门硕果仅存全手工的“推车仔龙须糖”。

松对脆,韧对黐,糯粉对糖脂。

搓圆对揿扁,指捏对手撕。

男共女,妇与儿,观赏对好奇。

捧场龙须客,帮?总角儿。

生意兴隆忘脚攰,财源广进却肠饥。

自学无师,全凭身勤巧活;

经营有道,尽在味美廉宜。

冬至/汤圆

传统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少时不求甚解,总之冬至这天家里早上必煮汤圆,晚上例劏鸡宰鸭,祭祀祖先,一家团聚,大快朵颐。印象中新年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何以说“冬大过年”呢?其实,冬至之至,非解作冬天将至,而是至此为止,即有新年之首之意。

据历法,过了此日之后,即阴气下藏,阳气上升,大地开始转阴为阳。万象更新,非立春或大年初一之日,而是冬至。是为“冬大过年”的说法。南方汤圆文化由来已久,是冬至应景的一种食品,多为糯米制成。吴语称为“汤团”;兴化语称之为“丸囝”;台语称为“圆仔”;客家语称为“粄圆”。馅料则各处乡村各处味,澳门常见的是芝麻、花生、红豆沙等,我家乡小榄则用当地的特产菊花肉、荼薇肉作馅料,其他地方馅料亦五花八门,不胜其数。记得小时候,冬至寒冷的早上,外婆必定早为我们准备好一大碗热腾腾的汤圆,甜软可口,暖暖入心,寒气尽消。家母也继承这优良传统到现在,每逢佳节倍觉温馨圆润。昔日小城有不少的糖水小贩卖汤圆,随着急速的经济发展,现剩下来的都是稀有“品种”。关前街口有档小贩,夫妻拍档卖糖水,老街坊无人不知。档主姓区名珠,人称“珠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营,八十年代末区老先生辞世,遗下流动小档予老妻和女儿继续经营至今。母女俩相依,刻苦耐劳,坚持传统手艺,以诚

待客,口碑广传。时近冬至、新年,又推出汤圆应节。正是:

甜心夹馅粉如绵,巧手搓成糯米团。

粒粒汤圆传美意,迎来冬至又新年。

午夜叫卖声

近日寒流来袭,食量比平日有所增加,深夜闲着,寒意入心,肚子空洞,此刻想起昔日午夜叫卖粽子的那位大叔,在寒夜里能品尝到热腾腾的咸肉粽,一定寒意尽消。想当年,小城的民居多是平房与四、五层高的大厦,没有电梯(lift)设备,有些老式住宅连门铃也欠奉。每逢朋友来访的时候,都须大声呼叫,等响应后从上边用绳子引下小篮带有钥匙,住低层的或直接抛下,自行开门上访;绳子吊篮的工具是为省下走楼梯之苦,还延伸到其他用途,如:买鲜奶,买报纸,买小食等。这些情景是小城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那个冬天的晚上特别寒冷,迟迟未能入睡,感觉总欠了些什么,正在辗转时,隐约听到叫卖“咸肉粽,裹蒸粽”的声音,由远至近。这些叫卖声令人食欲骤增,当叫声来到楼下时,垂下绳子吊篮,并把钱币放在篮里一同吊下,高声说好数量与品种,大叔收下钱币便将粽子及找赎一起放进篮里,等客人收到后才推着单车离开,一边喊着“咸肉粽,裹蒸粽”随声渐远,慢慢消失于漆黑的街巷里。这位大叔的咸肉粽,虽然味道不是很特别,但往往被他特别的声线和叫唱而打动。昔日的小贩叫卖,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又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所以每当他路过的时候,有时亦帮衬一下。其实,笔者帮衬了多次亦没有正面看过其尊容,总是离远对话交易,只是在昏暗街灯里见到他瘦削的身影。“咸肉粽,裹蒸粽”的午夜叫卖声,似是睡眠的时钟,伴随你入睡。

出炉粽子上街沽,冷月寒灯午夜呼。

最解晚归人冷暖,可怜瘦影只身孤。

回想起这午夜叫卖声,不知何时消声匿迹于都市,恍然是上世纪的故事了,但有时梦回的时候还隐约听闻。

《画说澳门——李得之澳门风情作品集》微画册由

精心制作

如需购买相关产品:

1、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tp/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