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我有一段故事,我有一份感悟,我有一个愿景》

我有一段故事,一段关于历史老师的故事。嗯,倒不如说是我的观念转变的历程。

刚上杨老师的历史课的那一段时间,兴致很高。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一切都很吸引人。因为那时疫情在家上的是网课,还没有真正见到过杨老师。只是通过镜头和历史课来了解她。觉得这个老师温柔爱笑,尽职尽责,还很可爱。老师曾与网课期间给我打电话沟通,希望我能积极参与课堂回答问题。当晚我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打字的速度还是有点慢之外)积极参与了课堂。老师还表扬了我手机前的我,我感到一种满足。而且我记忆中杨老师从未缺过一节课,这是尽职尽责。我曾看到杨老师端着电脑走来走去,因为网络不稳定;把电脑放在石头上,蹲着给我们讲试卷;端着电脑走在街道里边走,还边讲解。当时看着镜头里不断变换的景象,就感觉像自己走在街上一样(因为当时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家门啦)。

老师有时夸学生们的课外技能很多,还说一些“在……方面,我自愧不如”之类的话,这让我感到老师的大方,可爱。

等到真正开学以后,迎来了历史老师的现实课堂,那段时间历史课大多在上午第一节,杨老师的声音温温柔柔的,很是催眠,再加上自觉杨老师性格温和,更是助长了我的气焰,打起瞌睡来肆无忌惮,上课没那十分钟呢,我的头就开始一点一点的,眼睛想睁开又睁不开,最开始我还有负罪感,杨老师那么认真的讲课,我居然打瞌睡,还会自我谴责一番。那段时间心情烦躁,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逃避问题。拿杨老师的课和宋老师的课比较一番,然后说“咱历史老师的课……,杨老师的讲课方式……”更是给自己历史课上不好好学习,找足了理由,后来连睡觉都不挣扎纠结了,想睡就睡,心安理得的很。这是四月份。开学到暑假前的状态。也不是每节课都睡觉,后来自知这样下去可不行,而自己又不适应杨老师的课,所以大多时候来了兴致,听两句,听不进去了,就自己看书批注,自己看资料,努力使自己不睡觉,利用好课堂。

高二开始后,也就是这一学期,我的想法/观念改变了,历史课上基本不打瞌睡,有时知道自己可能控制不住,还会提前告诉同桌“如果我打瞌睡了,可把我弄醒ang,下手重点儿也没事儿”在不知不觉中,我对杨老师的历史课有了极大的兴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前总觉得杨老师不好好讲课老是灌一些鸡汤说一些人生大道理,真烦人。当时我很不喜欢心灵鸡汤,因为偶然看到过一篇,关于一个人对鸡汤的看法的文章,再结合自己的处境觉得这人说得好有道理啊,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光给自己安慰告诉自己“未来……,一切都……,”不如抓住现在,努力奋斗,来的实在。当时只想着“完成……,”只在乎课本知识,其余一概不想一概不接触,这也致使我为“情”所困(友情),没有处理好朋友间的关系,整个人十分的焦躁,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做会儿题,才能忘记所有的不愉快,所以前期成绩有所进步。

到了月考第一次复习时,老师再次讲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再配上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总是很吸引人,我十分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坚定不移的中国“信徒”。杨老师讲课时讲到某处会有所感悟,然后讲出来也想让我们有所感悟,从而获得精神的滋养,而不单单是背诵课本上的内容,生搬硬套。大概是前几课都带有哲学色彩,杨老师讲的时候不时会说一些大道理之类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待啦,现在我总是会很用心的感悟,去想,杨老师想传递些什么,目的是什么?有时我能感觉到灵魂上的共鸣,心与心的碰撞(这令我很开心)。

到期末考试复习阶段,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竟把历史与政治贯通到了一起,有了那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这是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此处我已经提示倪男:把这一块儿内容展开写写。好的交流,就是要让自己和对方,以及所有看到这段交流的人,都受益。所以这里并不跑题,而是需要重点展开阐述的内容之一。不必有顾虑,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就行,说不定还有推广价值呢!)

跑题了啊,总之就是由不在乎,不认可到现在的喜爱。

我的感悟: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都不同,各有各的特殊之处,在适应了杨老师的课后,我便想着一直这样也不错,上宋老师的课,他的声音顿挫抑扬,内容幽默搞笑风趣,态度严厉,这使他所讲的课本知识,很容易理解,而且课堂秩序也很好,每个人都十分喜欢听他的课,就像听相声那样,不会感觉乏味无聊。而杨老师的课好像更注重启蒙,像宋明理学那样“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希望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们活跃起来发散思维,更强调自发吧,培养了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杨老师的课很容易激起我的家国情与民族情,将我从琐事中拉扯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tp/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