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晚降临后,我们抬头看天空,会看到满天的星星。自古以来,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星象的观测和研究。

古人观测星象,一则是为了更好的计时劳作,二则也是基于星斗崇拜,从而产生观星象、占星术的精神寄托。

一、古人的星辰崇拜

日月星辰的崇拜,起源很早。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说,在众多的星星当中,有七颗星的排列非常有特点,被古人被之为北斗七星。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开始崇拜北斗。在世界很多文明的记载中,都有关于北斗七星的相关信息,中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观察北斗七星的记载。加上古人对天体有特殊的信仰,因此北斗七星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先民崇敬天象,并以天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尤其是南北斗主人生死,影响颇深。其深层原因即在于古代社会,先民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好像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来厘定节候,北斗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古人所指的北斗七星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由于它们的位置组成形似一个勺子,所以被古人称之为北斗七星。古人虽然能够观察到这七颗星,但是并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星星。

在我国《甘石星经》、《史记》、《晋书》等大量文献都有关于“北斗七星”记载。古人将北斗七星连线,形成一个舀酒的斗勺。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古书《曷鸟冠子》中就有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通过斗柄的朝向就能知道季节。

而在《黄老经》、《洛书》等更早的文献中,还有北斗九星的描述。北斗九星是在原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左)辅星和(右)弼星。这些先秦时期的内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北斗九星又称“九皇”,其在民间的信仰影响力非常大。

二、道教奉北斗为人神之主宰

《度人经》曰:“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自此,北斗主司人命、消灾度厄等说法广为流传。

道教说北斗是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灾度厄之力,按时斋醮,将会增寿延年,获福无量。至于北斗诸星各自之职司,据《北斗七元金玄羽章》所载,七星职责分别为延生、保命、度厄、消灾、扶衰、散祸、益算等。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所言:北斗者,天地之大德大化,真炁正道,结为玄象,运乎中天,建四时,均五行,生杀万物,统治天地,察录善恶,无一物不系其所管也。

三、北斗七星与人身七魄

北斗七星

在道经《云笈七笺·稟生受命部》中言:“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七星之气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时,则其星光大而明;为恶时,其星冥暗而小。善积则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其身死矣。”

经中描述的“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这里指出了七星会保护人身,在后世有很多说法,七星之气会结成一星,在人头顶上三尺,这也是民间“头上三尺有神明”的说法的来历,而光大而明代表善,光冥而暗则小。常为善者,常多得福,常主恶者,常多得灾,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光完全消失了,人也就去世了。

这里的七星其实在人体就呼应着人身的七魄,"魄"这个字其实很生动,它是用“白”与“鬼”构成,“鬼”在古代代表的不是现代说的灵体鬼魂,而是一种“诡秘莫测”的事物的形容,而“白”应于西方金色,正应于七数,这也是“魄”这个字构形的意蕴。

为什么为善者就容易得福?因为越善则此光明越显,于是就会主动改善自己的气场,运气就会越来越好,如果常为恶,其实是在自晦光明,所以运气会越来越差。有人会把这个给误解了,认为为恶者必死得会更快,这个并不符合现实,所以是错误的认识,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

朝真拜斗,作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

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故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除了通过道教朝真礼斗科仪消灾祈福、祛病、延生外。道家还有一种添油续命真法。添油接命之窍,传统上称为本命七星灯。

所谓七星灯,就是指身内七个大的、关键的、能吸收和转换高维空间生命能量炁光的位。这七个位,分布在人体,如果站在其左侧观之,就正好是一个斗口朝前下方的北斗七星图案。

其位名称及七星名称分别是:

膻中:为贪狼星灯;

无目前方虚悬一:为巨门星灯;

泥丸:为禄存星灯;

夹脊:为文曲星灯;

命门:为廉贞星灯;

丹田炁:为武曲星灯;

海底:为天罡星灯;

此本命七,构成人身内本命七星灯,欲点长明灯,当用添油法。孔明当年用外七星斗法以求续命,岂知尚有七斗星灯在身中,徐庶知时达命潜修得道,乃知内七星灯之妙也。

七星灯所主持的七个位,全部是性命双修关键所在。《丹经》有云:“由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七星灯法用于添油接命,是以宇宙间灵光灵炁为“油”,以聚灵法之采聚为“添”,以存想、内观寂照为“接”。欲得长生,先须久视。此久视,就是回光内照,忽忘勿助而接命。七星灯法接命,也就是在炼过聚灵法后,由武火阶段进入文火阶段。用意念依次序将此七星本命灯点燃,充分消化、吸收所采聚的炁光之“同”。

点灯,是用意念顺七星斗罡次序,先意守膻中;再意守天目前虚悬之一;接着意守泥丸一;再热闹守夹疹、命门、炁、阴跷诸。

这些位中,夹脊是一个关键外,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前人曾曰:“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夹脊,不是指浅表皮肤下,而是指深层脊髓内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在七斗星位上,此处也正处在文曲星位,文曲星乃北斗星之枢星,北斗之转动,皆以此星为中心。夹背在人体之重要位置也从此星位中可见一斑。

四、道教的星神体系

《史记·封禅书》曰:“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百有余庙。”道教宣称:星为万物之精,太阳、月亮及星辰,各有神明,各有所主,不可冒犯。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星神的地位相当高,且数量极大。如五星七曜、南北二斗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区众星君、紫微外座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他们分别隶属于紫微、天皇、斗姆管辖。

道教以日为大明之神,称为太阳帝君,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他居住在洞阳郁仪宫,朝出阳谷,夕没西山,照临六合,舒和万物,检校世人罪福。又以月为夜明之神,称为太阴星君,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住在洞阴广寒宫,下管五岳、四渎、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日、月加上五星,合称七曜。

五星为岁星、荧惑星、太白星、辰星、镇星,又称木、火、金、水、土星君。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有如下描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西方金德真君,主收敛万物。南方火德星君,主长养万物。北方水德真君,通利万物。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时广育万类。

中国古代先民很重视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说:北斗就像是天帝的乘车,天帝运化于中央,临制天下。自然界日月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为男为女,可寿可天,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

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君。

据称,凡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

五、众星之母

在众多的星辰之中,还有一位地位甚高的女神,那就是斗姥。

斗姥,或称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这是宋代道教神系中新出现的神灵。据道经所言,斗姆夑理五行,升降二气,解滞去窒,破暗除邪,安全胎育,治疗病痾,生成人物,炼度鬼神,潜施药力,职重天医,生诸天众月之明,为北斗众星之姆。其形象非常奇特,坐在由七只金猪牵引的车上,显形为四头八臂:正面为天神相,左面为猪相,右面为鬼相,后面为狮相。八臂,各别拿着日、月、弓、箭、剑、印、金绳、戟。

据《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载,北斗九皇星君,掌延生注死之籍,司福善祸淫之权。

简单说,也就是北斗九皇诸位星君是负责监察世人生死福祸的大神,这样看来,诸葛亮七星灯延寿算是找对了门路,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被魏延碰灭了灯,不得不叹一声造化弄人。

六、礼拜斗姥的作用

北斗居天之中,为天之枢纽,斡运四时,凡天地日月,五星列曜,六甲二十八宿,诸仙众真,上自天子下及黎庶,寿禄贫富,生死祸福,幽冥之事,无不属于北斗之总统也。

人若诚心启祝,叩之必应。斗姆元君及北斗九皇掌管世人生死福祸,礼拜北斗九皇自然妙用无穷,具体说来就是可以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罪消孽减、祛病、延生、转运等。

道教经典《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载,若人至九月九日夜半子时,自身合家清斋行道,清洁素裳冠履,百和名香砂素表章,奏拜三三之次,各随愿所陈披宣,北斗七元君在七元宫中端目视之,天宫金阙门下,有左右年值月值日值时值天一真官、天官值事,获时与此人合奏何事,披露何言,疾速判断善恶,定其分数,生人增加寿算,福禄自然,子子孙孙,代代相承,亡者生天,出离苦趣,受生善道。

清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的道坛礼斗的盛况: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自八月晦日斋戒,至重阳,为斗姥诞辰,献供演戏,燃灯祭拜者甚胜。供品以鹿醢东酒、松茶枣汤,炉焚茅草云蕊真香。

同时,九在道教信仰中为阳数之极,天时得利。

简单说,就是在九月拜斗是最容易获得人神感应的。

农历九月初九日斗姥元君圣诞,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圣诞,道观都会举行拜斗,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则可以消灾解厄,延年益寿。

点击下面小程序链接

结缘三伏艾灸贴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追思度亡》法会启告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jg/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