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读书会生命的未来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五十七期,由程瑞静书友分享给大家的《生命的未来》,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各位书友晚上好,今晚我将和大家分享《生命的未来》这本书。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叫程瑞静,是去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专业是应用生物科学。然后在杭州做了一年的小学科学老师,目前刚辞职,在成都的家中准备考研。 《生命的未来》,书名是从英文原书书名TheFutureofLife直接翻译过来的。这个标题听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作者用了一篇序言和7个章节来进行论述。章节目录如下: 序言:给梭罗的一封信 第一章:绝境 第二章:瓶颈 第三章:大自然的极限 第四章:地球杀手 第五章:生物圈值多少 第六章:生命之爱 第七章:解决之道 这本书写于年,年出版了中文版,译者是当时的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家宽及其团队。年又出了新的中文版,译者是台湾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杨玉龄,她是专门从事科学书籍翻译和写作的。 接下来我先介绍作者,再分别介绍各个章节。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爱德华?威尔逊生于年,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年被提升为该校教授,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哈佛的40多年里,他除了担任教授外,还担任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馆长、研究员。 爱德华?威尔逊的研究兴趣广泛,其涉足领域包括进化生物学、社群昆虫生物学、蚂蚁分类、社会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伦理哲学等。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 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术界与公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他同时非常擅长论述,代表作除了《生命的未来》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知识大通融: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自然》杂志评价他“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又是伟大的写作者”。 顺便一提,大家所熟悉的那位一百多年前的著名的植物猎人也叫威尔逊,但要注意他名字缩写是E.H.威尔逊。而爱德华?威尔逊的名字缩写是E.O.威尔逊。 在我们群里提到过的另一本博物学书籍《探寻自然的秩序——从林奈到E.O.威尔逊的博物学传统》里有一个章节是专门介绍他爱德华?威尔逊的,章节的标题是《作为通才的博物学家》。书中写到,20世纪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博物学家,但就兴趣和贡献的广度而言,很少有能与威尔逊相匹敌。如同18世纪著名的博物学家林奈和布丰一样,威尔逊不但进行广泛概括,而且也寻求记录并解释自然的细节。他思考人类如何与这幅图景融为一体。下面是爱德华?威尔逊的照片,还有从《探寻自然的秩序》中摘录的两幅图片,分别是13岁的威尔逊在亚拉巴马捕捉昆虫,还有他在中美洲的崎岖地区探险。 序言:给梭罗的一封信 《生命的未来》是一部为公众而写的书,但它的许多内容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中可能也是很有启迪的。我最早阅读这本书是还在读高中的时候,读过此书之后,就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会怎样影响生命的未来。后来在大学的专业课上学到一些生态学的理论,跟书中的内容和理念相互印证。现在重读这本书,又发现书里充满了有趣的资料和创新的思路。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很有特色,全书以“给梭罗的一封信”作为序言,因为梭罗是“神圣的自然保护运动的发起人”,作者写到:“对于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你来说,野鸽子的晨间哀歌,青蛙划破黎明水面的呱呱声,就是挽救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由这封信开始,作者的思绪渐渐地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转移到了考虑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第一章:绝境 接着,该书开始向科学家们和普通大众简单地展现了生命形式中的神秘世界,从陆地上的各个角落到海洋深处,到处充满奇异的生物以及潜在的遗传资源,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斑斓多姿远远超出我们过去的想象。地球上各个角落都遍布生命的痕迹。那些人类无法抵达的绝境,却成为特殊生物的生存乐园。这就是第一章《绝境》的内容。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在这个星球表面的每一寸空间中,它们遵循生物学的基本准则:任何地方,只有具备液态水、有机分子和能源,就会有生命。 书中写到的一个例子是南极大陆上的麦克默多干谷。那儿的土壤是全世界最冷,最干的,而且最缺乏养分。第一眼看上去,这片地表如同经过高压蒸汽锅灭菌之后的玻璃器皿,好像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但是,由一双受过训练的眼睛透过显微镜去看,景象就大不相同了。在这条干巴巴的河床上,生存着20种光合细菌,以及同样多样的单细胞藻类,还有一堆以这些初级生产者为食的微小无脊椎动物。它们全都依靠夏季冰川融化的水,提供一年一度的生长契机。由于融水流经的路径常常改变,有些搁浅的生物只能乖乖地等待好几年,甚至好几百年,等待融水重新来临。干谷中还有更严峻的环境,那就是远离水源的荒原,但即使这些地方也栖息着一些微生物、真菌和以它们为食的轮虫、微生物、螨虫和弹尾虫。 地球上的生物,真的是探索不尽的。到现在为止,仍然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我们一边游走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网络中,一边用命名法来辨识生物。 每个物种和它所属的群落之间,都具有独特的联系,包括捕食、竞争、合作等关系。同时,单个物种也会借由改变土壤、水分和空气,而间接影响到整个群落。生态学家把这整个系统看成一个不断从周边环境输入并输出能量和物质的网络,周而复始,创造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就是覆盖着地球以及你我的生物圈。它是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奇迹。同时也是我们的悲剧,因为其中一大部分,在我们认识它、学会怎样好好欣赏、利用它之前,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第二章到第四章,就讲述了人类带给生物圈的危机。 第二章:瓶颈 第二章叫做《瓶颈》。在生态学上,瓶颈是指造成物种群体大小急剧减小的环境因素。作者指出,人类在21世纪也面临生存瓶颈,这一瓶颈来自人口增加、人均消费量增加以及人均享有的天然非再生性资源减少。 作者陈述了人口大爆炸的事实,分析了世界人口走向。作者指出,生物圈的局限是固定的,我们即将通过的瓶颈也是真实的,我们必须看清,无论我们是否采取行动,地球供养人类的能力已接近极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tongzia.com/xtzcd/2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货景天盆栽经验总结
- 下一篇文章: 衍纸多肉植物的教程一